巍巍大別山,峰巒疊嶂;滔滔潢河水,蜿蜒秀麗。
英雄山頂,小潢河畔,老區新縣“紅旗飄飄”主題雕塑巍然屹立,在晨曦中熠熠生輝,正如它所代表的大別山精神,薪火相傳。
血染紅城煥新生 (韓家東 攝)
殷殷囑托,篤之于行。這四年來,老區人民感恩奮進,踔厲奮發,紅色精神歷久彌新,紅色基因賡續傳承。如今,再循紅色足跡,這片1612平方公里的紅色土地,正承載著初心和使命,奮力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壯麗篇章。
起筆紅色根脈——在守護中銘記使命
初秋,陽光和煦,微風輕柔。在郭家河鄉灣店村,來參觀“紅軍洞”的游客絡繹不絕。
“那里就是‘紅軍洞’,是當年軍隊隱蔽和傷員救治休養的場所?!?2歲的張愛華老人為游客講述發生在這里的紅色故事。只見山腳下一條平坦的石板路蜿蜒而上,宛如一條銀龍盤臥山間,在山林掩映中若隱若現。
“隨著‘紅軍洞’革命遺址群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边@讓張愛華喜不自禁,守護了近60年“紅軍洞”恍若“新生”。
不單單是“紅軍洞”,在新集鎮首府路歷史文化街區,紅色遺址遺跡同樣煥發新生。
改造后的首府街區(韓家東 攝)
“小城里的煙火氣與秋色的詩意撞了個滿懷,請大家跟隨我的鏡頭,一起去新縣首府路轉轉……”9月14日,在首府路街區,新縣本土抖音達人汪文平正樂此不疲地介紹著紅色首府。視頻中,遍布綠苔的青石路、銹跡斑駁的青磚墻沉淀歷史滄桑,總能贏得粉絲們的好評和點贊。
紅色首府古韻換新顏。2019年10月,首府路街區綜合改造提升正式啟動?!盀檫€原街區歷史風貌,我們對街區內的路、巷、廣場、建筑進行整體規劃、整體提升,讓紅色首府‘靚起來’?!倍踉ネ钐K區首府革命舊址管委會副主任章桂文介紹說。
改造提升后的博物館(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供圖)
不遠處,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已經完成整修提升;英雄山麓,新建成的英雄公園與山頂的“紅旗飄飄”主題雕塑交相輝映……每一處紅色遺址遺跡,儼然成為融入城市血脈的紅色基因。
深入挖掘“紅色”富礦,新縣在保護好紅色革命遺址遺跡上持續發力。近年來,新縣先后投入和利用資金3億元,保護性修繕革命舊址20余處,打造精品紅色工程30余個、紅色主題公園10余處、博物館紀念館17個。6月26日,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首府舊址群被命名為第七批河南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承載著大別山精神的紅色根脈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如今,行走在新縣,仿佛走進一本紅色歷史的教科書,一處處承載著紅色記憶的“文化符號”,在守護中煥發出時代光芒。
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主展館(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供圖)
賡續紅色基因——在傳承中踐行初心
“這是我的外祖母晏春山,犧牲時年僅40歲,被后人譽為大別山‘江姐’。黃麻起義時,外祖母走上了革命道路,參加了白沙關暴動……”大別山干部學院第二報告廳里,一場特殊的黨課正在如期進行,頭發花白的黃德耀老人半側著身子,為學員們講述著自己一家三代的紅色故事。
大別山露營公園研學游持續火熱 (大別山露營公園供圖 )
歲月無言,歷史有聲。2020年5月,由黃德耀、張愛華、劉小妹等10余位紅軍后代、革命烈士家屬,及研究傳承大別山精神的老專家、老干部組成的英雄山黨支部揭牌成立,他們為講好“四個故事”,堅持用先烈故事傳遞革命信念,用實際行動賡續紅色基因。據了解,英雄山黨支部已累計開展宣講1000余場次,受眾達20萬余人次。
紅色故事激蕩心靈,大別山精神代代傳承。每逢節假日,“小小講解員”趙鈺涵總會來到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落落大方地為游客講述《紅軍攻打新集》《紅薯地里埋銀元》等耳熟能詳的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精神(闞敦傳 攝)
場館逼真傳神的情景再現,講解員娓娓道來的深情述說,游客們屏息靜聽,恍若置身于那個槍林彈雨、戰火紛飛的革命歲月。
“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了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他們的行為值得我們尊敬,他們的故事值得我們傳承?!弊鳛橐幻靶⌒≈v解員”,趙鈺涵感觸頗深。
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近年來,新縣創新開展“閃閃紅星——小小講解員進景區”活動,招募并培訓了中小學生志愿講解員700余名。這些“小小講解員”和老一輩義務講解員、紅軍后代講解員一起點亮紅色火炬,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傳承,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從組建英雄山黨支部到“小小講解員進景區”;從“口述歷史搶救工程”到深化大別山精神理論研究;從“孝善大食堂”“餃子宴”倡樹文明鄉風,到“支部共建共融”打造黨建共同體……“四個故事”在老區越講越透徹,紅色精神在老區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大別山1號旅游公路配套設施改造提升工程(蔣侖 攝)
點翠紅色旅游——在活化中聚力賦能
初秋的大別山,青山巍峨,稻浪翻涌。沿著新縣境內“紅色大別”一號旅游公路一路向南,繽紛秋景盡收眼底。
“這條紅色旅游公路太美了,既能欣賞平湖秋色,又能游覽紅色景點,還能感受創客小鎮的繁華?!睆钠巾斏绞凶择{來新縣旅游的鄭軍直呼不虛此行。
紅色資源連點成線,紅色旅游乘勢而起。2022年,新縣入選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試點單位,借此東風,新縣深入探索“紅色+”融合發展模式,推動旅游與農業、體育等產業全面融合。
“活化”紅色資源,擦亮紅色名片。在大別山露營公園,大別紅營學院已經正式開始運營,一波又一波的孩子們前來研學實踐,這里每周接待游客4000余人次,研學游、親子游占多數。近年來,新縣大力發展紅色游、研學游,不斷叫響“大別紅營”研學旅行公共品牌,越來越多游客來到新縣重溫歷史。
同樣,在大別山干部學院,一批批學員走進老區,用腳步丈量紅色土地,用心靈感悟大別山精神。據大別山干部學院副院長孫偉介紹,學院干部教育培訓持續火熱,今年以來已舉辦培訓班近600期,培訓學員3.2萬余人次。
紅色旅游“出圈”,鄉村振興“出彩”。近年來,新縣將紅色文化植入農事體驗、田園觀光、賞花攝影等多元業態,推動農區變景區,打造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3個,發展鄉村民宿120處,推出400余種文創產品。2022年,全縣旅游人數1036.9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3.46億元。
紅旗漫卷,精神長存。而今,新縣“一軸一帶四區”“T”字形紅色旅游布局初步形成,“三紅”工程深入實施,鄂豫皖蘇區首府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有序推進,大別山干部學院三期——大別山精神培訓基地項目建成完工……越來越多的黨員干部群眾循著紅色足跡前行,感悟烈士的豐功偉績,接受紅色精神洗禮。
“紅色是新縣最亮的底色。我們將牢記囑托,充分發揮老區紅色資源優勢,不斷擦亮紅色名片,留住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全力推動‘四示范三高地一家園’建設,奮力譜寫‘兩個更好’出彩新篇章?!毙驴h縣委書記夏明夫信心滿懷。(吳彥飛 王麗君)
來源:新縣縣委宣傳部